新彩天欢迎您!
幻海优品

当孩子遇到问题时,父母如何从潜意识找到力量?

博雅小学堂

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

受访人丨魏强资深心理咨询师

采访人丨邓瑾博雅小学堂联合创始人

为什么做父母的要进行潜意识的改变?因为你的潜意识决定了你对孩子的态度。

父亲节晚上,博雅小学堂联合创始人邓瑾与资深心理咨询师魏强进行了访谈直播。魏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咨询经验,以及帮女儿走出青春期风暴的一手经历,分享了家长该如何调整自己、修改潜意识等重要又实用的方式。如果孩子还没到青春期,魏老师还有2个重要建议~

邓瑾:魏老师,您女儿进入到初一的时候好像遇到了很大的挑战,您觉得她以前很乖巧,不需要太多的操心。但是进入初一之后,她跟您的关系有些疏远,在社交上也遇到了很大的障碍。当时您触动很大,觉得自己可能忽略了孩子之前一些需求,包括她求救的信号,为什么您会这么想呢?

魏强:我女儿上初一换了学校后,回来跟我说,爸爸,我交不到朋友,和他们没有共同语言,我融不进去这个集体……

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,他可能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个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—— 有的孩子觉得我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,但是我的成绩没有提高,或者我对我的同学这么好,他们却不理我。这个时候无力感就出现了。

其实这是生活给我们激发的一种情绪。这个情绪本身它是有价值,有意义的。 在这个阶段当中,你会有一个感觉——突然觉得可能自己的方向不对。

邓瑾:当时您的第一个想法是先改变自己。这可能跟很多父母不一样,我们首先想的是怎么去帮孩子解决问题,社交有问题就帮他解决社交问题。但是您做的第一步是改变自己。为什么要先改变自己?又从哪里改变自己呢?

魏强:这是一个认知上的问题。

很多家长认为,现在孩子无非遇到了一个新问题,我帮他把这个问题搞定就完了。自己搞不定,就 帮孩子找一个咨询师,让他教育教育,疏导疏导,把问题解决了就行。

我们习惯的认知方式一直是什么?是对外部世界的研究方式。我们学数学、语文、英语……所有课程都教你一件事情——怎么解决问题,而且解决问题的时候你不在问题里。一个数学三角形让你解答,知识是知识,和你的感受没有关系。

所以我们工作了以后,所有的人生成长经历当中,无数次的经验证明:

问题是问题,我是我,我和问题没有关系,我需要的就是不断地解决问题。解决问题我的生活就可以往前推进。

所以固定在脑子里的思考方式就是这样的。当孩子出现了一些情感障碍,叛逆,不想上学,我们家长第一反应就觉得:

这是一个新的问题,我要解决这个问题。

那个问题的框架里不包括我在内,跟我没有关系,是孩子出了问题。这是咱们习惯的思维方式。

其实,心理世界、情感世界不是这样的,情感的世界我是在里面的。

家长也是问题的一部分。所以这个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?

你得去改变自己,因为你不改变自己的话,你在这个问题里面,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。

扫码查看更多家长自我调整方式👇

邓瑾:怎么改变自己?我看到您提到要从潜意识去改变。如何操作呢?

魏强:为什么我会想到“我要先解决自己的问题 ”,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,我要想让 孩子的状况变好,我是在问题当中的。我是起到好的作用,还是起到坏的作用, 取决于我的状态。

我为什么要进行潜意识的改变,原因在于我的潜意识决定了我对他的态度。比如我潜意识里:

觉得一定要把 孩子状态弄好,千万不要让他出现明显的Bug,不能这有毛病,我得把他教育成合格的样子。

这个时候你的潜意识的关注点在于他的问题。不要培养出有毛病的孩子,首先我要关注他的毛病在哪。当你有这个思维的时候,就会觉得孩子浑身上下都是毛病。

但是你想一想,此时孩子需要一个挑他毛病的人,还是一个帮助者?所以你会发现,你这个时候的身心状态不适合去帮助孩子。

邓瑾:就是说孩子能体会到你其实是对他不满意的。

魏强:对的。人和人之间是非常特殊的,人和人之间的这种情感,包括感觉是可以互通的。

邓瑾:一旦他感觉到你觉得他不行,你对他是否定的,他就容易对你关上沟通的大门,你提的意见也不会接纳。

魏强:这里有一个核心的问题,人的一种基本本能。每个人的脑子里有一个“我 ”的印象—— 我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。比如说我是一个好妈妈,我是一个爱学习的人,我是为这个社会作出贡献的人,我有自己的价值认同,我还挺优秀的,这是你对自己的印象。

当你有这个印象以后,这个印象就是你生活的基础:我觉得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,我觉得是对社会有用的人,我跟别人说话的时候是有底气的。

但是如果有人否定你的印象,你会干什么?

邓瑾:我会反驳,辩驳。

魏强:没错。你就会消耗你所有的心理资源做一件事情——防御。有人想伤害我的意向,我肯定要保护。

你想一想,孩子进入青春期,他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意向,我自己大概是什么样的人。结果这个爸爸不停地挑我毛病。

他要干什么?要保卫自己。保卫自己就和你成对立面了。你要攻击他,他要保卫自己,你们俩攻守形势就形成了。

扫码查看更多孩子社交能力培养干货👇

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则——认同的比例问题。人什么时候认同的比例最高?考试时候拿80分时。

邓瑾:从刚开始看孩子,其中80分都是问题,到后来转变为80分都是优点,对吧?

魏强:对。当你觉得80分都是问题的时候,这个时候你看他的眼神是什么?你会忍不住地发出对孩子的否定,他就非常的难受,他的压力会变大,改变就非常难。

邓瑾: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紧张。

魏强:没错。但如果80分是已经拿到手的分数,80分都是肯定,这个时候你就比较坦然:孩子挺好的,就是有一点小问题,再努力一下,85分就算优秀了。

邓瑾:具体如何改变?是把你的注意力从他的问题转移到他的优点上吗?

魏强:刚才说潜意识的修改——要有一个价值选择。

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,我把我的注意力转移到孩子的优点上,这个非常有效。

问题是你的习惯性思维是存在的。就像我曾经在咨询中跟一个妈妈说“多看孩子的优点”。那个妈妈说:

我真的看不出来有优点,让我怎么装?装都装不出来。

所以除了把注意力转移到孩子的优点上,另一个更重要的是,你要把里面原来受伤的潜意识覆盖掉。

邓瑾:父母自己受伤的潜意识?

魏强:对,你对孩子失望的记忆,你觉得这个孩子怎么烂泥扶不上墙的过去一幕一幕的记忆。得把这个记忆修改了。

邓瑾:这个恐怕是最难的部分。这部分记忆该怎么修改?

魏强:记忆要修改到完全骗自己,原来这个孩子调皮捣蛋全忘了,这个做不到。为什么?

因为想要自己骗自己,让自己相信挺难的。那要改变的是什么?改变覆盖在那个事件上面的情绪。

比如一个事情过了一两个月之后,就变成了我们潜意识里的一种感觉了。不好的感觉成了潜意识,下一次可能想都没想就拒绝做这件事。

怎么修改?认识到这个事是分开的两件事。

第一件事情,当时是这个状况,这是我的记忆。另一件事是附加在记忆上的那种感觉:沮丧、受挫这些情绪。当这两件事匹配的时候,我的潜意识就自动对这件事情很排斥。

前面的关于这件事本身的记忆不改,但我可以修改附加在上面的情绪。比如改成:上次虽然我受挫了,但是收获很大,还发现了一些问题……我的感受就变了。

扫码查看更多感受情绪调节方式👇

邓瑾:举个具体的例子吧。像刚刚那个妈妈说找不出自己孩子的优点,您是如何引导她的?

魏强:你回忆一下孩子特别不好的事情,你找到自己当时的感受,对这个感受进行修正。

现在您跟我面对面,咱们回忆一件当时让你特别难受的事。当时是这样的场景:孩子跟我发脾气,后期撂挑子走了。“这孩子太没有责任心了。”你产生这么一个结论。

你为什么觉得孩子特别没有责任心——他就是这个毛病,每次都是3分钟热情,搞到一半就跑了,这是你此时此刻的认知。

你在这个认知上重新去感受,如果这件事情再经历,想一想孩子当时的表现说明了什么?

孩子可能需要的是帮助,他之所以一直干不下去,并不是意志力薄弱,恰恰是孩子在给我一个信号,他需要一些外援,他需要一些自己的力量。

当你这么想的时候,你的感受是不是变了?

然后你再进行另一个感受:

孩子向你发出信号,他希望得到力量,说明孩子是不是很上进?

他其实渴望得到帮助,但是你没有给他。

你重新这样看这件事之后,回忆起那件事,还觉得难受吗?

邓瑾:不会了,感觉有了使命感。

魏强:没错,这就是咱们说的对记忆进行重新整理,这样的过程重复几次就会产生新的认知。

下一次再看孩子,就有一点心疼,当时给我一个求救信号我没有看到。这次可要看清楚了,孩子再说这个事时,你的反应就不一样了。

扫码查看更多亲子沟通难题解决👇

邓瑾:有的人觉得养育女儿相对来说更容易。如果让你养一个儿子,一个难搞的儿子,是不是就不会这么容易?你会怎么处理?

魏强:这个话是对的,每个孩子都不一样。

我当咨询师接触了很多的孩子,咨询的笔记很厚。我发现孩子们之间的相似度,没有在80%以上的。

每个孩子都有他的思维,和这个孩子沟通的方式,搬到那个孩子就不管用。为什么我们在面对每个孩子的时候要花很多心思?就是这个道理。

作为老师,只能说一个大概的方向,按这个方向去努力,但是具体怎么做是千差万别的。

邓瑾:只有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,还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试,总会试出一条路来。

魏强:您说得太对了,我咨询中那些最棘手的孩子的案例,有的时候花几个月的时间就是在“ 试”—— 怎么样让这个孩子从坑里,从情绪的循环里出来。

遇到这样的孩子,真的需要耐心和爱。

扫码查看如何帮助孩子行动改变👇

邓瑾:怎么样预防青春期亲子关系变得不可收拾这样的事情发生?在孩子更小的时候,父母可以做些什么?

魏强:没有到青春期的孩子有几个方面,小学的,甚至小学低年级的,有几件事情一定要从小注意,未来能带来很好的收益。到了孩子都大了,就只能按照他的方式来了。

第一,从小让孩子关注自己的情绪,让他学会了解情绪这个东西。

其实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情绪了,但是一般家长都不会重视这件事情:

“宝贝你怎么样? ”

“开心。”

“开心就好。”

这样对话就完了。

孩子从小就没有一个对自我情绪的了解,这个习惯会导致长大之后,他 一直 忽视自己的情绪。

比如说 我有很多孩子的咨询案例,孩子从来就是回避所有不好的感受,只要让说他不开心的事,他就不想说了。为什么?

因为他从来没有在家里受过这种训练,去观察自己的情绪,观察自己状态的训练。但这种情绪观察能力非常重要。

第二,如果家里有特别小的孩子,让他从小有一点点掌控感。

有的家长习惯是什么?

我把这件事都替你做好了,你照着执行就可以了。

几点几分到辅导班接你,接了之后干什么,在哪吃饭,都安排好,孩子闭着眼睛玩就行了。

这是很多家长带孩子的方法,但是这个事情不太好,为什么?因为孩子失去了很多和他自己打交道的机会。从小让孩子对事情有一点掌控感,这个也是非常有好处的。

总结起来,一个是情绪,从小对自己的情绪、状态有一个了解,第二个是掌控感。

👇 👇 👇

明晚开讲实操干货

资深心理咨询师

魏强+吕军生双师实操导学

陪你度过惊涛骇浪的青春期

给父母的实用陪伴心理训练营

第3期

听了很多教育理论,却总不知道如何解决具体问题?或者已经尽力尝试,却效果不佳?

魏强老师与吕军生老师主讲的视频直播课《陪你度过惊涛骇浪的青春期丨给父母的实用陪伴心理训练营·第3期》 ,明晚开讲实操指导,周五答疑!

用5周时间,从自我成长、情绪、沟通、行动、社交五方面, 带你读懂青春期。有心理干货,有实操指导,有答疑,帮你克服自我盲区,给孩子最充分的支持。

每周一魏强老师主讲“家长自我成长”“感受”“沟通”“行动”“社交”这5个主题的干货; 每周三,两位老 师则会搭档做案例与实操讲解; 周五则进行集体答疑。

6月20日~7月22日,加入我们,一起渡己,渡娃,学会给青春期孩子充分的心理支持。最后10个席位,扫码立即占位👇

如有疑问请咨询助教👇

点击原文,免费试看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有转载其他网站资源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为你推荐
加载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