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彩天欢迎您!
幻海优品

在硅谷10年,我终于明白了印度人占领欧美的秘密



要说现在国际上的大新闻,英国一年换了3个首相这事绝对算得上一件。前两天家长君刚和大家说过,那个皮肤黝黑的印度裔小哥苏纳克成功当选为新一任的英国首相,他也是英国史上最富争议的一任首相。事实上,印度人执掌管理大印,早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。政界还稍微弱一点,在经济界,印度人的影响力也是非同凡响。印度裔,凭什么能以移民的身份,在世界各地,各个阶层里,都“混”得如鱼得水呢?一起来看看吧。

文|勇敢的特雷西

From 爸爸真棒

微信号:babazhenbang

K12原创国际化教育平台,致力于理性、深度

有启发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

本周最热火的一条国际新闻,莫过于英国刚刚诞生了一位印度裔首相。42岁的苏纳克,如今不仅是英国历史上首位印度裔首相,同时也是英国200多年来最年轻的首相。

网友开玩笑说,“英国当初殖民印度,如今轮到印度人管理英国。”


△甚至印度网友已经开始呼吁英国归还“光之山”钻石

没错,印度人就是那么“豪横”,总有本事把“别人的国家”,完全不靠武力地,演化成“自己的国家”。

如今,全球共有6位现任领导人有印度裔背景。最出名的有美国副总统哈里斯,葡萄牙总理科斯塔,甚至连南美小国圭亚那和苏里南,以及非洲岛国毛里求斯的总统,都是印度裔。


△美国副总统哈里斯,葡萄牙总理科斯塔和圭亚那总统穆罕默德·伊尔法恩·阿里

我的朋友对我说,看这个趋势,美国总统的位置上,估计迟早也会坐上一位印度裔。“这样一来,印度人简直就是要管遍各大洲啊!”

事实上,印度人执掌管理大印,早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。政界还稍微弱一点,在经济界,印度人的影响力也是非同凡响。

看看下面这张图,你就能明白,世界500强企业,究竟有多少是被印度裔在管理和运作。


△那些印度裔CEO们

美国的数据更是惊人:平均每百万南亚裔中有2.82位CEO,白人只有1.92位,东亚裔只有0.59位;印度人家庭收入中位数将近12w美元/年,不光高于同为亚裔的华裔,更加高出白人一大截。

所以问题就来了,印度裔,凭什么能以移民的身份,在世界各地,各个阶层里,都“混”得如鱼得水呢?


01.

大家庭里没有“社恐”

前不久我和一位(两个孩子都进了哈佛的)牛妈聊天,我问哈佛牛妈:“你对印度人更加成功这件事儿怎么看?”

牛妈说:“我后悔自己孩子生少了!”

看着我一脸问号的样子,牛妈解释说:印度家庭有多生孩子的传统,很多家庭都是三个娃起步。

人际关系、危机处理、拉帮结派、资源争取、表达意愿…… 这些对成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技巧,印度孩子从出生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了!”

而哪怕清华在硅谷有一万校友,北科复交浙有十几万人,中国名校毕业生在自己家里,却大多都是独生子女。从情商训练这一块看,已经早早地输在了起跑线上。”

回想这些年在美国的经历,我对牛妈的话深有同感。

记得我刚搬家到新小区的时候,几户白人邻居就跑来八卦,说我家斜对门的印度邻居是全区生娃冠军,足有7个小孩。平时带娃,我们都不太见到哪家妈妈出面的,最大的两个哥哥姐姐,就把最小的几个孩子全给带得妥妥贴贴。

往小了讲,这叫做实习带娃;往大了说,这不就是“领导力培训”吗?年纪轻轻就带起了一支队伍,未来进入职场,印度人怎么还会有“社恐”?


△电影《嗝嗝老师》剧照


02.

教育资源的“共享经济”

大家庭的另外一个好处,是可以“守望相助”。

在美国呆久了,我们经常能够听说这样的故事:

印度人好几家亲戚住在一起,共同分享好学区,共同教育子女;而亲戚子女中只要有一个孩子成才了,就会义无反顾地去帮扶其他人。

有一次我去印度人小帅家做客,发现他家的客厅是这样的——


里面一字排开十几张小床,旁边还有十几个小柜子。

我又跑去他家后院,发现游泳池里和游泳池边,加起来一共有十几个孩子。


我忍不住问小帅说:“您这是,开幼儿园了吗?”

小帅说:

没有,我家三兄弟在这个小区都有房子,但是我们住在一套房子里,另外两套房子出租。这样又有租金收入,全家的孩子还都能上好学校。”

平时家里爷爷奶奶、几个妈妈轮流带娃,轮流休息,爸爸们的工作时间也都能更宽裕一些。”

除了几兄弟住在一起,我甚至还看到过几个姐妹家庭住在一起。我刚来美国的时候,租住的就是一户印度人的“闲置房”,房东印度大哥告诉我——他家是老丈人和两个女婿合作凑钱,买了两套房子,一套他们自家人自住,一套出租赚钱。

“我家几个孩子将来都是要当医生的,”印度房东大哥骄傲地对我说,“医学院学费超级贵,不这么安排我们也付不起那么多孩子的学费啊。”

这样几家亲戚住在一起的模式,我在很多印度家庭都见到过。但是你能想象中国家庭这样居住和生活吗?

反正在美国呆了那么多年,我只见过和老人住在一起的年轻中国家庭,从来也没见过和兄弟姐妹扎堆居住带娃的。


△电影《嗝嗝老师》剧照


03.

中式英语可能更难理解

每次谈到印度人在英美国家的竞争优势,一个绕不开的话题,就是他们的英语。

说实话,我在公共场合,十分害怕遇到印度裔服务人员,因为你能不能听懂他们的英语,纯粹靠碰运气,遇到口音不好的,感觉就像在听外星话。

不过我还有另外一个发现,就是:


  • 其实越是在底层工作的印度人,他们的英语口音就越重(比如在麦当劳打工的印度人,在邮局盖邮戳的印度人);

  • 然而真的到了高科技行业和医疗行业精英那里(比如你的印度裔医生),他们的英语,就会地道很多。


有意思的是,尽管英美国家的人(尤其是脱口秀演员),特别喜欢拿印度口音开玩笑,可是印度人民对于自己的英语,却是有着非凡的自信的。


△截图自电影《起跑线》

曾经有人到印度进行街头采访,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:

1

第一,你觉得能讲流利英语的印度人,占了国民数量的百分之几呢?

2

第二,对“印度人说英文有口音”这件事儿怎么看?

对“有多少人能流利讲英语”的问题,印度人民的估算大多是在75%到80%之间,最低的估计也有40%。


接受采访的人说,如今 “在印度的大学和其他学校里,根本没有人在讲印度语了。而且什么都是用英语写的。” 所以英语在印度,就像是普通话在中国——但凡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会讲。


“硅谷维立”曾在一篇文章中举例说--


  • 她和印度同事散步的时候,同事会形容太阳“scorching”(灼热);

  • 她的印度老板会评价她的观察非常“astute”(敏锐)。


这些词汇,中国人别说是讲了,在写作中都很少用到。

另外,由于中文的时态语态、句子的顺序和英语差别比较大,因此在英美国家的人听来,中国人的口语很可能会比印度人的口音更难理解


从小让孩子把英语当作母语来学习,用英语学习一切重要的科学知识……教育界和印度家长的这种做法,当然也对印度国民造成了“反噬”,那就是——印度传统语言正在被印度人遗忘

当然这种现象对身处外国的印度精英来说,根本也没啥影响,所以那显然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。



04.

“普通又自信”居然是他们成功的关键?

而在口音这个问题上,印度人民则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自信,他们说——

我们说的就是正统英语啊。

不是什么特别腔调,英语本来就那样。

我去了美国之后,才发现是他们的腔调错了,我就嘲笑他们。

我觉得我们的腔调比他们好。是他们要向我们学习才对啊。

我才不管他们怎么想,反正我会说英语,对方也听得懂我的意思。

你们是外国人,但是对印度人来讲,就一点也不好笑了。

说完之后,他们甚至还不忘记diss一下其他国家的口音,比如法国人和中国人的奇怪口音。

其实你如果认真想一想,“自信”这样东西,对于增加表达能力,还真的是有至关重要的意义。无论做什么事,想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,一个人只要表现得十分自信,那周围的人有时候都会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,有时候没道理都能被他辩出三分理来。

印度人,从来不缺自信。


去年有篇专业论文,正好对东亚人(中日韩等)和南亚人(印度裔巴基斯坦裔等)进行了比较。

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是MIT商学院的教授Jackson Lu,文章标题是《为什么东亚人而不是南亚人在美国的领导人不足?》(Why East Asians but not South Asians are Underrepresented in Leadership Posi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)根据Lu教授的统计,南亚人不但比东亚人获取更多领导职位,甚至比白人获取的领导职位也更多。

研究人员比较了2010年到2017年世界五百强公司的数据,结果发现,在美国,平均每百万南亚裔中有2.82位CEO,白人只有1.92位,东亚裔只有0.59位。在5年之后的今天,印度裔高管的数字恐怕又一次增加了很多。

在去除了语言因素之后,Lu教授发现,assertiveness是印度人成功的关键。

assertiveness,翻译成中文,大概的意思就是:温和又坚定的那种“自信”。

所以印度人哪怕带着重重的口音,也能侃侃而谈,也能据理力争,也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自己的优点……相比之下,东亚人被动的沟通方式,在英美文化中,确实是过于含蓄了。


△电影《嗝嗝老师》剧照

最近有个印度小姑娘来敲我家的门。我都不认识她,她却能落落大方地先自我介绍,再向我介绍了附近一个有趣的万圣节活动。姑娘说门票要每位15元,但是如果凑齐了20个小朋友,门票就能优惠到10元。

小姑娘说:

我家有5个孩子,3个有兴趣去。我到现在为止,已经召集了另外8个孩子一起。再加上你家的3个孩子……总之,我有信心凑满20个孩子,买到10元优惠票。您今天能先给我30元吗?如果不成功,我再把钱退给您,这样也不会有什么损失。如果您不同意,也没关系,我这里有一小袋糖果,作为对您愿意听我说了那么多话的感谢。”

收了人家孩子的礼物,你还好意思说NO吗?再说了,谁又能拒绝这样一个礼貌又自信,还制定了方案AB的年轻人呢?


△电影《嗝嗝老师》剧照


05.

他们都爱MBA

历史原因,印度人在本国经历过等级森严、生活贫穷的日子,所以他们会对成功有强烈的饥渴感,其中背井离乡的移民,就更加拼命。

我的英国朋友告诉我:在英国,印度人是出了名的吃苦耐劳。印度裔不光盛产高管和精英,也盛产创业者和小店主。

只要是印度人的店,就是——别人都放假,他们也开门。”

攒下财富就开始狠抓教育孩子,把娃一层一层地往上推。

在英美国家,有一个特别好玩的现象,就是白人父母教育孩子都是“你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,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……”

而印度父母却总喜欢引导(或者没准是强迫)孩子选择“父母的选择”,而印度中产父母眼中的“巅峰职业”只有那么几种:工程师、医生、律师、金融界人士……总之全是高收入的工种。


△电影《嗝嗝老师》剧照

就难怪印度人的收入不光高于同为亚裔的华裔,更加高出白人一大截。


印度人一生中所承担的压力,从赫赫有名的印度电影《三傻大闹宝莱坞》中就能窥得一二——

父母期待的压力

主角之一法罕的爸爸,从他出生起就给他规划好了人生,要成为一名工程师,完全不管法罕的真实爱好是什么……可以说,法罕是代表了印度人所承担的“父母期待的压力”

贫穷的压力

主角之二拉朱,常年瘫痪在床,母亲5年都没买过新衣服……拉朱妈妈的口头禅一直就是“如果你不学习不赚钱,姐姐没有嫁妆怎么嫁得出去?”拉朱代表的,是印度人面对的“贫穷的压力”

阶层等级的压力

第一男主角兰彻就更惨,本来只能是在富翁家做一辈子的仆人。直到富翁发现他很聪明,让他代替富二代儿子去大学骗一张学位证书……兰彻面对的,是“阶层等级的压力”


△纪录片《学习的人》截图

所以很多印度人是不甘心成为一颗平凡的螺丝钉的,他们的志向更远大,要成为“拧螺丝的那个人”。

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印度人在掌握一门理工科的硬技能之外,都喜欢另外去读一个MBA。他们是在为担任领导者早早地做准备


谷歌CEO劈柴,小时候连汽车和电视都没见过。他从斯坦福毕业之后,也没急吼吼跑去挣快钱,而是到沃顿商学院拿到了MBA。

微软的CEO纳德拉在职业生涯的初期,每个周五一下班就从西雅图飞到芝加哥,横跨半个美国去上课。这样整整辛苦了两年,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MBA学位。

还有新上任的英国首相苏纳克,不光在斯坦福收获了MBA学位,还顺便收获了富二代妻子阿克莎塔的芳心。俩人认识的时候,阿克莎塔也在斯坦福攻读MBA!

根据统计,印度裔拥有MBA的比例高达28%,而大陆的华人只有7%。华裔有更多的博士学位,但是背景比较单一;印度人却是可以“技术、管理”两手抓。

盖茨在选中纳德拉作为微软CEO的时候就评价说:“纳德拉有良好的工程师技能和商业眼光,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素养。”这样的素养,绝不是依靠简单的STEM培训就能获得的。


△电影《三傻大闹宝莱坞》截图


06.

印度爸爸的密集式育儿

最近又有一个发现——印度人教育的成功,离不开印度爸爸们的全情投入。

我们都听说过这样的传闻——“印度妇女地位低,男人都有大男子主义”。

但是据我观察(当然了,印度本土我不了解),身在英美国家的印度爸爸们,从来都不会在培养孩子这件事情上袖手旁观。

我家几个孩子平时学音乐、学游泳、参加数学竞赛……80%都是我陪。然后,我就发现:和咱们大多数中国人“带娃主力是妈妈”的情形不同的是——陪孩子上课外班的印度家长,居然是以爸爸为主的!

当然,相比较之下,中国爸爸其实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,因为我就几乎没有见到过日本/韩国爸爸们在培训班外的硬板凳上出现过!

这是我儿子在泳队训练的时候,我随便拍下的照片。


今天陪课的中国家长中,妈妈是绝对主力;而陪课的印度家长,全部都是爸爸。甚至有些印度爸爸,全情投入到就站在池边盯着娃看。

再比如,这是我女儿上小提琴课的地方。因为是私教课,等候的学生并不多,但每次我都能见到这位印度爸爸,坐在教室外面,一边工作一边等娃。娃妈呢?几个月来我倒是从没见过。


△在音乐教室外等待孩子下课并且专心工作的印度爸爸

印度爸爸们,可以是高管,可以很忙碌,可以赚很多钱,甚至可以把工作带回家去加班……但是他们从来不会忽略对孩子的培养。

我经常看到印度爸爸们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,在陪孩子的各种空隙,抓紧时间坐下来工作一会儿。

所以按照我的观察,东亚文化中的“男主外女主内”,孩子教育属于“内”的范畴,是女人理所应当的责任;

而在印度文化中,带孩子在学校参加科技节、艺术节,陪孩子去上竞赛班……这些位于“家庭之外”的活动,也是爸爸们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

△学校活动里的积极参与的印度爸爸在一群东亚妈妈里格外显眼

那科学研究不是已经发现了吗,爸爸积极参与带大的孩子,更有创造力,更有领导力,更有自信,更敢于冒险……

所以说印度人在管理界的胜利,从某种程度上来看,也是印度爸爸积极参与教育的胜利。

本文系授权发布,From 爸爸真棒,ID:babazhenbang,一个K12原创国际化教育平台,致力于理性、深度、有启发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。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。欢迎分享到朋友圈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,常青藤家长会诚意推荐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有转载其他网站资源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为你推荐
加载中...